海洋学院完成实践对分课堂第二次集体备课
海洋学院组织第二次实践对分课堂集体备课,解决了实践对分课堂的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疑惑,进一步统一了教学改革的思想,实现了集体备课的目标。
开学至今,海洋学院14位教师在A B C(理论课、综合课、实践课)三类、10门以上课程中实践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进入第10个教学周,有的老师PAD环节完整运用已经得心应手,有的老师根据不同内容选择运用,有的老师创新式进行灵活“小对分”,都有效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改善了课堂效果。
会上,海洋学院14位任课教师结合自己实践对分课堂情况进行了发言,梳理了师生两个层面存在的7类问题。厘清了思想观念和具体操作方面产生的问题的根源,在7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师生层面存在问题:
教师层面,第一,担心缩短讲授时间,知识点覆盖不全面,影响教学进度;第二,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完成蜕变有难度,认为多讲学生还不会,担心少讲了学生更不会;第三,习惯把眼光放在学习自主性特别差的学生身上,困惑于学生抄袭作业、讨论环节跑题。
学生层面,第一,两极分化现象明显,爱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好,基础差的学生学得更差;第二,每次课后都有作业,不如传统教学时舒服,疲于应付;第三,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较多占据舞台,部分学生畏惧交流分享;第四,占微小比例的优秀学生嫌弃其他同学影响讨论环节效率,希望教师单纯快讲,占微小比例的不爱学习学生觉得单纯听讲更适合自己。
产生问题的根源:
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有思想观念和具体操作两个方面原因。思想解放不彻底,对“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不深,深层理念理解不透,虽然看到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但是自身依然缺乏进行成功教学改革的信心,不情愿做出彻底改变;具体操作环节,讲授浓缩、抽取讲授内容能力不足,讨论环节监督、驾驭能力需要提升。
学生层面存在的问题,第一是习惯于上学以来就形成的课堂上出个耳朵听听,听不进去就干其他的固有模式,不适应需要自己课下、课上参与的变革;第二是部分学生以自己为中心,缺少与同学携手共进的集体意识;第三是少数学生懒于学习,不愿意承担学习过程中固有的责任。
多数老师认为,师生层面存在的问题,都不是对分课堂带来的,同类问题恰恰在传统课堂上更严重,只不过师生都没有去认真关注和真想去解决而已。
达成了七项共识:
第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流程改造为“讲授”、“内化吸收”、“讨论”三个环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适合高职三种课堂教学;第二,隔时讨论,学生有备而来,能有效调动更多学生课上、课下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三,对分课堂能有效改善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过程性学习效果;第四,好教师的评价标准必须改变,课堂不应该是教师一头独大的表演舞台,教师的本色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引导者和帮助者,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不会有真正的实效。第五,教师的职业荣耀感不应该是外界赋予的,而应该是职业成就感本身带来的,对分课堂在将学生应有的参与课堂权力交换以后,能有效减少教师的无效机械性劳动,用更多精力来精雕细琢学科内容和教学艺术,内在地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耀感。第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人格成长,是传统讲授课堂要不到的。第七,要正确认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它是好方法中的一种,但不可能解决教学中所有人的所有问题。
同时,特别提醒老师们在具体操作中关注三点:一是讲授环节需要教师提升选择、抽取讲授内容的能力;二是消化吸收环节需要老师充分相信学生具有根据讲授内容完成开放性作业“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的能力;三是讨论环节是建立在学生完成作业基础上的自主讨论,但教师的点评和小结需要紧扣教学内容进行凝练提升;四是教学改革需要实践和探索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大家深信,随着对分课堂实践的深入。老师们会更有勇气直面遇到的所有问题,学生也学会承担起自己积极投入过程的责任,收获理想的教学实效。(仲广荣 陆宝成)

|